自2019年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》发布以来,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成为了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,2021年“十四五规划”中再次强调了智慧交通的重要性。由此可见,智慧交通将成为未来我国交通行业发展的重头戏。而这也将带动一大批与之相关的行业、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,OLED透明屏就是其中之一。
智慧交通市场前景广阔,透明显示屏抢占先机
目前中国交通智慧化技术已经逐步成熟,公共交通智慧化系统正在逐步搭建,部分城市在城市轨道交通和公交系统已经初步完成智慧化升级。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,2019年智慧交通行业市场规模为1918.5亿元,2020年为2287.0亿元,同比增长19.2%,预计2023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。
以地铁轨道的智慧化为例,纵观其发展历程,一直在如何实现列车与乘客的高效交互方面不断前行。此前,虽然LED显示屏、条形屏等早已被应用于列车车窗,方便乘客获取出行信息和轨交视讯服务等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乘客观赏窗外风景的视线,也无法与乘客形成交互,只是单项的信息展示,与真正的智慧交通愿景相距甚远。
透明OLED显示屏的出现,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,抢占智慧交通的发展先机。早在2020年4月,北京地铁6号线就使用了透明OLED显示屏。列车启动后,能够在车窗上显示地铁运行线路图及周边商圈等基本信息,丝毫不影响乘客观赏车外的风景。时隔6个月,深圳于地铁10号线开通时,在地铁车窗上使用了同样的透明OLED显示屏,能够通过3D图层渲染技术向乘客实时展示各类资讯。
此外,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,宁波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也装备了能够透明显示的“魔屏”,实现了触控和联网,甚至看视频、逛网店都因此成为可能,打造极具未来感和科技感的“智慧车窗”。
今年3月份,LG Display还专门以“Your Life with Transparent OLED”为主题进行路演,展现了乘客可以在路过著名地标建筑、旅游名胜等地点时,像增强现实技术一样直接在车窗上获取各种信息及广告等内容。可以预见,随着透明OLED显示屏的应用,地铁等轨道交通运行公司也将能使用一些“无效空间”来增加一部分广告收入,以此来反哺交通业提供更好服务。
自动驾驶产业迎来黄金期,透明屏有望从公共交通进入家用汽车
另一方面,自动驾驶将在中国迎来黄金期。2021年在自动驾驶研发及落地成果中,百度“汽车机器人”、极狐阿尔法S自动驾驶车、斑马智行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等目前已基本成型。技术上的突破,有助于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走向市场。有权威机构预测,2023年中国自动驾驶传感器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。
专业人士分析,透明OLED在自动驾驶汽车等移动出行行业的发展也潜力巨大。在未来自动驾驶时代,透明OLED显示屏可应用于汽车的玻璃窗。自动驾驶模式时,可以用来显示各种信息。未来,汽车内部的各种部品功能,将集结于一个显示屏内。透明OLED显示车内娱乐系统,将大大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,感受差别化价值。
换句话说,不只在北京、广州、深圳等一线城市和这些城市的轨道交通上,未来人们将在更多交通工具上看到透明OLED显示屏,甚至是家用汽车上也可能使用上这样一块“玻璃”。
透明显示屏进入高爆发期,交通领域或将率先全面使用
事实上,一些科幻电影早就预言过地铁等交通轨道的“玻璃窗户”可以展示信息,但为何直到如今才得以真正实现?
这是因为目前其他的显示技术都是被动发光,均需背光源,只能通过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增加透光率,始终无法真正做到完全透明化。而打破传统显示形态的透明OLED与透明LCD不同。它无需背光,屏幕可以自发光,因此透明度更高,画质更加细腻;40%的透明度,实现超高透明化的同时,兼具卓越画质,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价值。此外OLED还能够实现更高的色彩对比度,并在形态上确保足够的轻薄,是比较理想的“透明显示技术路线”。
不仅在交通运输领域,透明OLED显示技术也对交通产业带来“辐射效应”, 韩国最大财团之一的斗山集团 ( DOOSAN ) 已在旗下重工设备上装备了透明OLED显示屏。未来,透明OLED也将是轨道交通重工业发展的新趋势。
据了解,透明OLED屏幕的应用市场已步入一个高爆发的增长期,2021年整体销售实现了近5倍的增长。全球战略咨询企业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,全球透明OLED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8000万美元增加到2025年24亿美元,2030年将达到96亿美元,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16%。
智慧交通,未来已来。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,更是新时代城市腾飞的基石,“点亮智慧城市,先建智慧交通”,可见智慧交通的发展意义之深远。如今,随着透明OLED显示技术的成熟,透明OLED显示屏已经应用于交通、建筑、商业等各个领域,提前将电影中展示的未来生活带来现实世界。作为透明OLED显示屏商用化的桥头堡,交通行业或将全面使用,从而率先享受到创新科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,让数智化看得见!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财经消费)”的内容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如有侵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本网,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:gkjnet@qq.com